推荐
医院
医药
党建
康养
新闻
院校
通讯
通讯
文学创作
广告
征订
科普
基层亮点

生命禁区的“提灯者” ——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张艳芬

作者:贵州健康报
时间:2025年05月20日

重症医学科(ICU)病房,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,也是重燃希望的火种之地。护士张艳芬,扎根ICU护理岗位13年,用一双温暖的手、一颗滚烫的心,为无数危重患者点亮生命的微光。

生死场上的温柔铠甲    

ICU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,患者的治疗、护理甚至生活照料全由护士承担。张艳芬常说:“患者不是冰冷的病床号,而是需要被‘看见’的生命。”每天清晨,她总是第一个到岗,为患者进行全身温水擦浴。面对多年未洗澡的老人,她细致擦拭每一寸皮肤,皮屑簌簌掉落,汗臭味弥漫,她却始终微笑:“干净清爽了,人才有尊严。”一位昏迷患者家属含泪回忆:“张护士连脚趾缝都擦得仔细,仿佛在照顾自己的亲人。”  

在ICU,吸痰是高风险操作,痰液喷溅是常事。一次为气道开放患者吸痰时,痰液突然喷到张艳芬的口罩和衣襟上,她却未后退半步,柔声鼓励:“再咳一次,你很棒!”患者好转后,她笑着说:“衣服脏了可以换,但患者多咳一口痰,就离脱机呼吸近一步。”这种专业与温度并重的护理,让许多患者重燃信心。她主导的“气道湿化联合叩背排痰”技术,将肺部感染率降低20%,成为科室的护理标杆。  

暗夜里的心灵烛光  

ICU患者多无法言语,张艳芬练就了“察言观色”的本领。她通过监护仪数据的细微波动、患者手指的颤抖甚至睫毛的翕动,捕捉生命信号。一次,她发现一名脑出血患者眼球频繁转动,立即判断颅内压升高,及时通知医生抢救,避免了一场悲剧。家属感慨:“她把患者的每一声喘息都当作求救的暗号。”

生命花园的守护者

张艳芬的随笔写着:“患者是生了病的树,我们便是阳光雨露。”她为临终患者整理遗容,让告别充满温情;她为苏醒患者绘制“康复日历”,用色彩点燃希望。一位康复患者送来锦旗:“技术精湛救性命,仁爱之心暖人间。”这或许是对她13年坚守的最好注解。

在ICU的病房里,张艳芬的脚步总是匆匆,但对待患者时,她的每个动作都轻柔如羽。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,只有监测仪上的平稳波形、患者指尖渐暖的温度、家属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——这些,正是白衣天使对生命最庄重的誓言。

(本报通讯员 钟蓉)

编  辑:石 磊

二  审:马春晓

三  审:龙 艳

关于我们

关于我们
用户协议
领导之窗

交流与合作

投稿说明

友情链接

贵州微联盟
贵阳晚报
贵阳晚报

联系我们

客服热线
版权声明
小程序
公众号
主管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| 主办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: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