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
新闻

“能让乡亲们看病少跑路少花钱,值了!”——记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贺兴友

作者:贵州健康报
时间:2025年05月20日

在乌蒙山腹地毕节的一家医院的神经内科诊室里,总有一双神奇的手能让患者从感觉天旋地转重归平稳——这便是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(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)(以下简称“浙毕医院”)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贺兴友被患者口口相传的“耳石复位金手指”诊疗技术。

从青葱岁月到知命之年,这位扎根基层近30载的市管专家,能在数十秒内通过精巧手法为患者解决眩晕难题,在已建成的国家卒中中心的平台上继续守护脑血管病防线,为减少区域内脑梗死的发病率、致残率而坚持。

他20余篇学术论文的背后,是逾万例成功诊疗的实践积淀,两项科技进步奖,辉映着云贵高原上神经专科的崛起之路。当记者问及他坚守的动力来源,贺兴友说:“能让乡亲们看病少跑路少花钱,值了!”

扎根基层三十载:从支教青年到学科带头人

1996年,贺兴友从贵阳医学院凭当年高校优秀毕业生可以选择留省城贵阳,但他为感恩家乡的培养放弃了留省城的机会,毅然回到家乡毕节支教,先后五年辗转赫章县、大方县、织金县等地支援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和医疗帮扶,艰苦的支教经历和医疗帮扶磨砺出了贺兴友守得住初心、耐得住寂寞的难得品质。

1998年7月,支教结束回单位的他成为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名内科住院医师。“当时医院没有独立神经内科,面对前来就诊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因当时设备简陋,专科人才短缺,只能凭借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进行诊治,但老百姓对该病的诊疗需求却很迫切。”回忆起初入职场的情景,贺兴友感慨万千。

在那个CT检查尚未普及的年代,神经内科医生主要依靠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诊断。贺兴友白天跟着前辈查房、出诊,晚上啃书本、查资料,遇到疑难病例就反复琢磨。

“记得有一位反复跌倒的患者,我认真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每次活动及跌倒情况,详细记录每次发作时间、诱因和症状,最终通过仔细查体发现了细微的神经系统体征,确诊为罕见的脊髓血管畸形。”凭借反复学习积累的扎实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,他逐步在脑血管病、颅内感染、眩晕及癫痫等复杂疾病的诊疗中崭露头角。

2014年,神经内科独立建科,贺兴友作为学科骨干,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率先开展颅内血肿清除术,协助科主任积极推动科室发展,从最初处理常见多发病,到如今成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、贵州省重点专科、毕节市重点学科及毕节市神经内科人才团队……从常规诊治到精准治疗,他见证了科室从“追赶”到“领跑”的蜕变。

创新诊疗解民忧:让“天旋地转”回归平稳人生

在贺兴友的诊室,因眩晕就诊的患者占了三成以上。针对眩晕患者就诊率高、误诊率高的问题,贺兴友在2016年主持开展了《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系统对眩晕诊断的临床研究》。通过对500余例眩晕患者的研究,他发现BPPV占所有眩晕病例的比例较高,通过手法复位将这类患者治愈,使该类患者眩晕立即消失,减轻这类患者痛苦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这一技术无需药物,仅通过特定头部运动即可使耳石归位,治愈率高达90%以上。“许多患者被误诊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,治疗多年无效,而手法复位立竿见影。”他解释道。

2018年,他主持的《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BPPV的临床应用》项目获评毕节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,个人也被授予“优秀志愿者”称号。

在科研方面,贺兴友始终坚持"临床问题导向"。2021年,他主持的贵州省卫健委课题《NBP联合LIPost C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影响研究》顺利完成,通过随机对照研究、分析总结,其论文《NBP联合LIPost C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影响研究》《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采用NBP与LIPostC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,目前该成果已在国内推广应用。

科研与教学:为学科发展注入持续动力

目前,作为学科带头人,贺兴友始终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。他主持市/厅级科研项目4项,参与省级科研项目项1项,主编专著1部,并在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》《实用医学》《疑难病杂志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,研究成果获毕节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。2017年,他入选“黔医人才计划”,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学习一年,期间不仅被评为“优秀学员”,还获贵州省卫健委“优秀班干部”表彰。

“医学需要传承与创新。”有着前任凝聚的智慧和担当,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“骨干培育工程”专家,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,为科室发展注入中坚力量。科室从当初建科仅2名专科医生发展到目前18名的神经内科专业人才团队,老中青有效衔接,并开设脑血管介入、颅内感染、癫痫、运动障碍及睡眠心理障碍等6个亚专科,年诊疗患者超万人次,为毕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。

医者仁心显担当:用温情书写医患和谐篇章

“医学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门人学。”贺兴友经常这样要求自己。

2020年疫情期间,贺兴友主动请缨参与发热门诊值守。“当时防护物资紧张,我们穿着繁冗的防护服连续工作8小时,汗水湿透了衣服,其间带领同事积极参与献血。”确保疫情期间急需用血患者得到及时救治。

神经疾病患者常伴随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治疗需“身心并重”。他曾接诊一名因脑梗死后偏瘫而绝望的年轻患者,不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,还多次进行心理疏导,最终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。“医生不仅要会看片子,更要读懂人心。”他说。

在日常诊疗中,贺兴友总是耐心倾听患者诉求。“有一位癫痫患者,因长期服药产生心理负担,在他就诊我的每次门诊都留出近20分钟时间与他详细沟通,讲解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,还帮他联系心理咨询师。”经过半年的治疗,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,现已正常工作。

这种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也融入科室管理中。神经内科率先推行卒中患者全程健康宣教,建立出院随访制度,并开展“脑卒中筛查进社区”公益活动,惠及数千名城乡居民。

未来愿景:打造区域性神经疾病诊疗高地

作为市管专家,贺兴友对毕节神经内科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思考。“技术引领、服务惠民”为核心,凭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,通过“管理、技术、品牌”平移,在医院领导的关心下、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的助跑下,将聚焦团队诊疗能力升级、科研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,使新老院区能够同时为城乡居民、市外城郊乃至省外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。在技术层面,通过深化亚专科建设、提升复杂病例的精准诊疗水平,依托浙江省人民医院建设神经重症、扩大卒中救治圈,进一步抓好疑难病及罕见病救治,减少区域内专科患者外省转诊率;科研上,依托总院、相关联盟单位、团队里的硕博士研究生及“黔医人才计划”推动临床研究转化,使医教研协同发展。同时,强化与贵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专科联盟协作,用好双向转诊及远程会诊平台,辐射云贵川地区,力争打造黔西北神经疾病诊疗中心,造福川滇黔百姓。

在服务与社会责任层面,贺兴友强调“医防融合”与基层赋能:优化“互联网+医疗”随访系统,增设专病门诊提升患者体验;通过下乡义诊、基层医师培训基地推广脑卒中筛查与BPPV手法复位技术,目标5年内降低区域脑卒中发病率10%。此外,以人才培养为抓手,实施青年医师成长计划与高校联合培养,构建老中青复合型人才梯队,并探索绿色医疗与慈善基金模式,最终实现学科影响力提升与普惠医疗的双重目标,将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(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)神经内科建设为贵州省西部兼具技术高度与社会温度的标杆学科。

从风华正茂到鬓染微霜,贺兴友用近30年时间诠释了一名医者的初心与担当。他扎根基层、创新诊疗、心系患者,在黔西北这片土地上正努力书写神经内科事业的新篇章。正如他所说:“能为家乡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,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

(本报通讯员 朱欣 周文波)

编  辑:石 磊

二  审:马春晓

三  审:龙 艳

关于我们

关于我们
用户协议
领导之窗

交流与合作

投稿说明

友情链接

贵州微联盟
贵阳晚报
贵阳晚报

联系我们

客服热线
版权声明
小程序
公众号
主管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| 主办单位: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
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: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